工业用水与废水

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

  • 1973年
  • 1972年

专论与综述

  • 膜分离改性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研究进展

    李成果;胡宇年;杨升;苏国荣;

    膜分离技术因能耗相对较低,具有高效能、操作简便等优点,是处理含油废水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阐述含油废水环境风险及常规处理技术局限性的基础上,综述了陶瓷膜和聚合物膜表面改性与多元体系共混改性两类核心策略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膜分离改性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油水体系污染预防及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2025年04期 v.56;No.269 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人工湿地-微生物电解池耦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陈浩强;

    人工湿地-微生物电解池耦合系统具有处理效果好、适应能力强、应用潜力大等优势,综述了其技术路径及研究进展,从构成因素(分隔膜、基质填料、电极、湿地植物、电活性菌)和运行参数(HRT、运行电流和电压、水质条件)两方面总结了该系统的研究应用问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2025年04期 v.56;No.269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废水处理及回用

  • 基于电化学技术的油田采出水降污与联产氢气研究

    刘军;张洪宝;丁新;杨得青;张晨;齐宴宾;

    针对油气田采出水处理中的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化学技术的降污与联产氢气的综合处理方法,利用阳极氧化反应去除有机污染物,阴极可同时产生氢气。以某油田采出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电极材料筛选、采出水电解性能、水质参数对电解降污以及产氢的影响研究,经综合评估电极的电解活性和COD去除率,优选阳极为钌铱钛电极。采出水氯离子含量的升高可进一步降低电解能耗并提高COD的去除效果,在氯离子质量浓度由初始的495 mg/L升至2 000 mg/L后,20 A下恒流电解过程的平均制氢能耗下降64.5%, COD平均去除能耗下降34.1%。经计算,该电化学技术平均每吨水的处理费用为6.26元。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并实现氢气联产,为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理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4期 v.56;No.269 13-1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尿素热解制备氮化碳材料及其光催化降解茜素红性能研究

    汶建彤;刘万毅;

    以尿素为原料在不同热解温度(350~650℃)下制备了聚合度不同的氮化碳材料,通过光催化降解茜素红溶液研究了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尿素在400℃下热解得到的低聚物氮化碳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降解茜素红性能,是传统温度(550℃)制备材料降解速率常数的1.6倍。采用XRD、 FTIR、 SEM 、 BET等分析手段对材料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TG)分析了尿素的热解途径,由光电性能测试表征了材料的能带结构,提出低温下材料聚合度及结晶度的降低可能增加了其光催化活性位点的暴露。自由基捕获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降解茜素红的主要活性物质为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

    2025年04期 v.56;No.269 20-2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活性炭负载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李成;郭勇;叶飞;张红旗;宋志深;

    为分析活性炭负载锌催化剂在煤化工高含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利用浸渍法制备吸附性能较高的活性炭负载锌催化剂,将催化剂用于处理某煤化工废水,考察其对COD的去除效果,并测试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分析废水处理前、后金属离子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活性炭负载锌催化剂对煤化工高含盐废水中的COD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当氯化锌溶液浓度为0.4 mol/L时,COD去除率最高约为93%。在第3次循环使用时,COD的去除率仍然有91.15%, ZnO与活性炭载体结合稳定,不易流失。经该催化剂处理后的废水中其他金属离子含量明显降低,铁元素质量浓度相较处理前降低了18.61 mg/L。处理后的废水中紫外可见光吸收明显下降,废水颜色与自来水相近。活性炭负载锌催化剂在废水处理中表现出较高催化性能,且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2025年04期 v.56;No.269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四环素胁迫下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响应机制的研究

    马宇歌;初永宝;梁翘楚;

    系统探讨了四环素负荷对生物电化学(BES)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显著抑制BES电流输出,碳布阳极双室BES反应器(CCPS)体系在四环素质量浓度为20 mg/L的条件下电流下降67%(由5.956 m A降至1.969 mA),单室BES反应器(CCS)下降51.4%(由7.049 mA降至3.424 mA)。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分析显示,CCS体系氧化峰电位负移至-0.305 V,电子传递受阻。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CCPS体系中Methanothrix丰度显著提升至45.52%,电活性微生物总占比达58.95%,高于CCS体系总占比的53.52%。抗性基因tetA(58)和macB在CCPS体系中丰度分别为5%和8%,高于CCS体系的4%和6%,表明双室结构通过优化菌群增强了抗生素耐受性。酶活性测试显示,CCPS体系ETS峰值达269 mg[TF]/(g[TSS]·h), 6 h后仍维持165 mg[TF]/(g[TSS]·h),显著高于CCS体系的221 mg[TF]/(g[TSS]·h)和100 mg[TF]/(g[TSS]·h)。四环素通过抑制电子传递和改变菌群结构降低传感器性能,而双室结构通过富集Methanothrix和外排泵基因tetA(58)提升抗干扰能力。

    2025年04期 v.56;No.269 33-4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制革主浸水资源化处理的中试研究

    张博;戚武强;戚可卓;周展;

    为了实现制革主浸水的资源化利用,采用一级混凝沉淀-电解气浮-二级混凝沉淀-除油膜-物料分离膜-两级纳滤膜-超高压反渗透膜-双极膜组合工艺处理制革主浸水,首先利用一级混凝沉淀降低主浸水的硬度、硫酸根离子及COD浓度;进而依次利用电解气浮、二级混凝沉淀、除油膜、物料分离膜、两级纳滤膜,回收废油,分离浓缩COD与二价盐,返回前端处理;再利用超高压反渗透膜,产出TDS的质量浓度不超过700 mg/L的回用水,回用水量约为总水量的70%,并将氯化钠的质量浓度浓缩到50~100 g/L;最后利用双极膜装置产出浓度为1~2 mol/L的盐酸与氢氧化钠。

    2025年04期 v.56;No.269 41-4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技术与经验

  • 液位深度对高架循环水池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实例验证

    苏苗印;吴振兴;张乃强;

    高架循环水池凭借其空间利用效率高与水力性能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但其液位深度控制不当易引发水池表面漩涡,威胁系统运行稳定性。为平衡结构成本与运行安全,通过气液两相CFD数值模拟,研究液位深度对表面漩涡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体积分数、流线分布及速度矢量结果,确定气液界面稳定的临界淹没深度为700 mm,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例测量数据基本吻合,为后续优化设计与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56;No.269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排放标准下含氟工业污水处理厂工艺路线选择

    吴斯文;李树苑;黄志华;封威;

    以西南地区某电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难降解含氟污水为研究对象,基于进水水质特性及水处理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工艺对比等方式对污水处理工艺路线进行优选,选定以物化、水解酸化、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活性焦吸附和氧化铝吸附过滤为核心的工艺路线,使出水水质主要指标(COD、 BOD_5、氨氮、总磷)能够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总氮稳定达到DB51/2311—2016《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15 mg/L,氟化物质量浓度稳定达到1.5 mg/L,可为同类工业污水处理项目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6;No.26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施工、设备与材料

  • 膜生物反应器膜材料微塑料释放研究

    张宇;卢帅良;常伟;周智勇;刘宗明;谢康;

    为了探究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膜材料在运行及化学清洗过程中释放微塑料(MPs)的情况,探究了尼罗红染料对微塑料的最佳染色条件,将染色方法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相结合对膜材料化学清洗出水微塑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尼罗红染液在质量浓度为10 mg/L,染色温度为50℃,染色时间为30 min下可以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膜材料的微塑料释放量会随着MBR运行周期的延长而增加;同时随着清洗时间延长,膜损伤加剧,膜材料容易剥落,将加剧膜自身分解释放微塑料的风险。研究表明,MBR系统膜材料本身在使用以及化学清洗的过程中存在释放微塑料的可能,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膜清洗产生的微塑料释放问题。

    2025年04期 v.56;No.269 58-6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效浊水净化器在钢液真空循环脱气浊环水处理中的应用

    谭焕;赵治国;赵晨曦;樊丽娜;杨富刚;王彩艳;王磊;李婷;

    针对鞍钢某精炼浊环水处理系统,探讨了精炼浊环水处理工艺,简述了各处理方法和原理,对比了高效浊水净化器、陶瓷膜过滤器及高速过滤器的优缺点,同时改进了高效浊水净化器,解决高效浊水净化器使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证明了在精炼浊环水处理中,相比陶瓷膜过滤器和高速过滤器,高效浊水净化器运行更加稳定,更适用于钢液真空循环脱气浊环水处理。

    2025年04期 v.56;No.26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污水处理设施中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之膨胀加强带应用研究

    刘良胤;廖新权;徐涛;

    在现代工程建设中,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应用日益广泛,如污水处理厂的事故水池、工业用途的冷却水池、消防水池等。然而,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因素,易产生裂缝,影响水池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通过对膨胀加强带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结果表明,膨胀加强带作为一种新技术,能有效补偿混凝土收缩,显著减少裂缝的产生,延长水池的使用寿命。推广膨胀加强带在超长钢筋混凝土水池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工程实用性。

    2025年04期 v.56;No.269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循环冷却水及冷却塔

  • 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改高位收水冷却塔技术研究

    冯立国;杨玲玲;张雄;李贵雷;黄文慧;

    随着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厂常规冷却塔高耗能和噪声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与常规逆流式冷却塔相比,高位收水冷却塔具有噪声小、运行费用低、热力性能高的优点。以某电厂冷却塔为例,将已建常规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改造为高位收水冷却塔,并在每座冷却塔外增设2套水轮发电机组实现冷却塔的能量回收。通过热力性能和经济效益评估,改造后的冷却塔在设计工况下出塔水温可降低0.43℃左右,发电煤耗可降低0.1~0.2g/(kW·h),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7.7 a。

    2025年04期 v.56;No.269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炼油循环水系统冷却塔的节能改造及应用研究

    翟琦;唐曼;

    通过对炼油循环水系统冷却塔的淋水填料、配水系统、收水器进行节能改造,冷却塔E6205处理水量提升500 m~3/h,冷却能力由原来的87.4%提升至97.4%,能效提升至GB/T 7190.2—2018《机械通风冷却塔第2部分:大型开式冷却塔》中的4级能效标准,冷却水飘水率降低至0.001%以下,节水量约为720 m~3/a,节电量约为40.87×10~4kW·h/a,折合降低碳排放约为237.46 t/a。改造后实现了增冷效、降能耗、减碳排的目的。

    2025年04期 v.56;No.269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工程实例

  • 厌氧氨氧化处理大豆蛋白废水改扩建工程实例

    梁军;滕丽君;

    大豆蛋白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COD_(Cr)、总氮、总磷和悬浮物,某企业采用气浮-IC厌氧-曝气脱碳-厌氧氨氧化-AO-深度除磷组合工艺对原有处理系统进行改扩建,改造后废水处理量由1 000 m~3/d提升至2 000m~3/d。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_(Cr)的质量浓度为16 000~20 000 mg/L, BOD_5的质量浓度为8 000~10 000mg/L,总氮的质量浓度为450~600 mg/L,氨氮的质量浓度为350~380 mg/L,总磷的质量浓度为200~250 mg/L时,处理后出水COD_(Cr)的质量浓度为60~90 mg/L, BOD_5的质量浓度为15~18 mg/L,总氮的质量浓度为26~38mg/L,氨氮的质量浓度为1~8 mg/L,总磷的质量浓度为0.4~0.5 mg/L,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2025年04期 v.56;No.269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反硝化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反渗透浓水工程实例

    李士安;肖强;刘宝杰;张晓丽;

    针对市政污水再生水系统的反渗透浓水总氮浓度高、碳氮比低的特点,采用反硝化滤池-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_(Cr)、氨氮和总氮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8.9~66.4、 4.1~4.7和27.8~33.7 mg/L时,出水COD_(Cr)、氨氮和总氮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5~35.6、 0.5~0.9和8.8~11.4 mg/L,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

    2025年04期 v.56;No.269 92-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分析与检测

  • 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废水中总磷测定的研究

    姜国庆;谭青;刘伟;

    采用GB/T 11893—1989《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中规定的过硫酸钾消解法检测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废水中总磷时,会出现消解不彻底、测定结果偏低等现象。对传统消解技术进行了优化,在过硫酸钾消解体系中添加硫酸可以显著提升总磷的氧化效果,经过加标回收试验和精密度试验的验证,优化方法的检测值与参考值的相对误差低于0.13%,相对标准偏差介于0.40%~2.19%之间,加标回收率介于90.0%~115%之间。经过改进的总磷测定方法在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显著提升,适用于锂电化工行业的水质监测。

    2025年04期 v.56;No.269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